欢迎访问温州国际智能电气暨RCEP电力电工展览会官网! 2024年9月13-15日 温州国际会展中心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139天 English

首页 / 媒体 /

行业新闻

目标零碳!浙“丽”有张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明确了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的主体地位。但新能源的开发成本相对较高、输出特性对电网冲击较大、发电时段与负荷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亟待解决。

 

日前,国网浙江电力启动浙江丽水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该工程已纳入国家电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将以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山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电网调度优化工程、清洁能源汇集站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以电为中心的丽水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1.jpg

▴ 十大工程清单

 

一张智能、高效、绿色的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正在浙“丽”徐徐展开。

 

2.jpg

▴ 浙福特高压|雷亮伟 摄

 

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是一张什么样的电网?有哪些过人之处?又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在丽水擘画的未来图景中,“绿色”是这张能源互联网最鲜明的底色。它能让蕴藏在丽水生态禀赋之中的海量清洁电能充分发挥效用,力争实现能源生产清洁化、用能配置高效化、网荷互动灵活化。

 

每一度绿电都被经济开发

 

预计到2025年,丽水水电及新能源总装机将达到目前的3倍,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优质风光资源却远离负荷中心,无形中堆高了发电企业的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给大规模开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根据资源勘查,丽水还有约500万千瓦的风光水电源有待开发,且90%风光水能源都分布在偏远山区。在国土资源规划日趋加严、输电通道走廊资源愈加稀缺情况下,考虑本体建设、配套建设、后期运维等因素,由单一主体独立开发的成本将会相当高昂。

 

生态“绿电”当然不能被等价成“贵”电。丽水试点建设清洁能源汇集站工程,采用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开发和应用,既避免设备、土地的重复投资,又节省建设、运维的人力投入,从根本上支持大规模集中化新能源开发。与此同时,推进规模化绿电资源开发工程,深度挖掘屋顶光伏开发潜力,形成分布式光伏绿色生态价值转化模式,让每一度藏在青山绿水之间和房檐屋顶之上的绿色电能,都被经济地开发。

 

3.png

▴ 电力员工检查光伏发电设备|楼拓斌 摄

 

每一度绿电都被高效利用

 

绿电资源开发让电的生产更加清洁,但目前这些清洁的电能却无法悉数为当地所用。2020年,丽水日均用电量超过320万千瓦时,而全域清洁能源日均发电量为167万千瓦时,看起来“供不应求”,但现状却大相径庭。

 

4.jpg

▴ 丽水云和白鹤尖风力发电站|杨克新 摄

 

受新能源与用电负荷时空特性高度异化、小水电“昼发夜停”、负荷“峰谷倒置”等各种影响,长期以来丽水全域清洁能源的就地消纳水平仅维持在60%左右,平均每天有约70万千瓦时的绿电被电网送出,而同时又有将近200万千瓦时的电能从电网送入。

 

所有的能量传输都会带来一定损耗,因此区域的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针对清洁能源资源特性,丽水提出了丽水景宁绿电100%泛微网示范工程,打造基于“县域级-平衡区级-线路级”泛微网建设路线架构,分层逐级做到清洁能源就近利用。同时通过新型电力系统电网调度优化工程,对丽水全域水电、新能源、储能等海量多元可调资源进行优化协同调度,进一步缓解潮流的大进大出,让每一度绿电都被高效地就地利用。

 

每一度绿电都能灵活转换

 

电力系统要求电源发电和负荷用电实时保持平衡,但由于新能源与用电负荷不能完美匹配,因此,既可在电网供大于求时充当“负荷”吸收电能,又能在供不应求时充当“电源”释放电能的储能设备,成为平衡二者的关键纽带。

 

面对电网每天庞大的电量吞吐,小规模的储能无法达到功效,而大规模的储能又面临着选址、成本、安全等一系列难题。因此,利用既有资源挖掘并释放储能潜在容量,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一大热点。

 

丽水积极打造多时间尺度广义储能资源池工程,利用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开展水电站改造分布式抽水蓄能电站等多种形式下的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以期解决“天热无风”“晚峰无光”“冬季枯水”等困境造成的供电保障难题。同时试点推进丽水缙云水氢生物质近零碳示范工程,探索氢储能、空气储能等灵活性更佳的储能形式,让绿电通过储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灵活转换。

 

5.jpg

▴ 丽水庆元百山祖流域银坑电站|林芳芳 摄

 

当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在丽水大地全面展开,国网丽水供电公司将在技术支撑、市场推动、政策引导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对形成适应浙江能源体系变革、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践行浙江生态优先理念的浙江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微信客服